
我军曾有一支强大的抗日力量在线配资门户投资,在冀东地区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暴动,这支力量以八路军第四纵队为基础,组建了冀东抗日联军,参与起义的人数几乎是初始八路军的四倍。两位开国上将坐镇指挥,使这次抗战行动格外引人注目。
九一八事变后,东北全面沦陷,日寇随即侵入华北。而国民党奉行“不抵抗”政策,陆续签订了《秦土协定》《何梅协定》等卖国条约,使华北一步步落入敌手。面对严峻局势,毛泽东等中央军委成员决定在敌人控制的东北与华北结合部——冀东地区,建立根据地,以联通华北红军和东北抗日联军。毛泽东注意到冀热边区的灵雾山,地势险峻,非常适合游击战争。在洛川会议期间,他命令中共冀东代表李运昌率领精干力量开辟根据地。
1938年5月,随着华北进一步沦陷,建立冀热辽根据地已迫在眉睫。当月下旬,敌后河北省委在天津法租界召开华北人民武装支委会第一次会议,正式确定在冀东开辟新根据地。与此同时,八路军总部决定将第120师雁北支队与晋察冀军区一个支队合并,组建八路军第四纵队,由宋时轮任司令,邓华任政治委员,李钟奇任参谋长。第四纵队辖第11、第12支队及独立营、骑兵大队,共约五千余人,实力强悍,其中宋时轮、邓华均为经验丰富、赫赫有名的上将。中央对冀东暴动高度重视。
展开剩余73%天津会议一个多月后,冀热辽边特委召开会议,确定组织的六个总队编号,并将7月16日定为各地统一暴动的日期。起义在冀东能成功,民间拥有丰富枪械资源是关键因素之一,约有二十万支,各类武器充足。
然而,日伪军已侦知暴动计划,准备颁布缴枪令并逮捕共产党领导人,高志远险些被抓。冀东党委被迫提前发动起义,却不知八路军第四纵队已秘密进入冀东,缺乏通讯导致信息不对称,起义仓促展开。
1938年7月6日晚,七七事变一周年前夜,300余名抗日战士在滦县港北村打响冀东暴动第一枪,由参加过长征的红军团政委李润民组织。起义消息迅速传遍冀东。7月7日至9日,李运昌、胡锡奎、洪麟阁、杨十三、王仲华、高志远等领导人相继建立多路军司令部和总队。工人、农民、学生和知识分子纷纷响应,拿起武器投身抗战,总队数量达到48个,远超原计划的6个。国民党方面也有响应,蓝衣社天津站副站长朱铁军组织中央直辖忠义救国军第七、第九路军,两路共约两三万人。不到两个月,参与冀东暴动人数已超过二十万,几乎是原八路军总数的四倍。此时,第四纵队抵达,给予起义军强力支持。
抗日联军兵分多路,接连攻克乐亭、卢龙、玉田等县城,北宁铁路被切断,冀东大部分城镇光复。随后,第四纵队与冀东抗日联军负责人在铁厂会师,并举行第一次联席会议,决定成立冀热辽军区,宋时轮任司令员,邓华任政委,高志远、李运昌、洪麟阁任副司令员,李钟奇任参谋长,伍晋南任政治部主任,以整训部队。
然而,日寇反扑迅速。起义成功的原因部分在于日军主力正忙于武汉战役,但随着武汉沦陷,日军可抽出兵力进行报复,华北日军与关东军及伪满洲国军形成多路大包围,对我军压力巨大。
此时,第四纵队和冀东抗日联军面临两大问题:一是灵雾山附近人口稀少,无法维持大部队生活,决定进攻北部都山,但遭敌军顽强抵抗,损失惨重;二是秋收后冀东平原失去掩护,游击战难以展开。宋时轮、邓华建议将部队拉到平西整训,留下少数游击队坚守冀东。但李运昌认为,部队可通过分散行动和发动群众在平原立足,避免整支部队暴露而被全歼。
10月中旬,抗联和第四纵队开始大规模西撤,精简至约五万人。但暴动队伍临时组建,纪律松散,装备、粮食不足,战士穿单衣行军,沿途缺乏根据地支援,出现逃散现象。日伪军全方位进攻,阻截追击并空中轰炸,导致多路抗联部队损失惨重。陈宇寰、丁万友等将领牺牲,李润民部被打散,部分成员被捕。
最终在线配资门户投资,李运昌果断命令抗联部队返回冀东,仅剩约二千人继续坚持游击战。高志远部也剩不足千人。平西大撤退虽然失败,但冀东抗日联军在李运昌领导下继续战斗。暴动失败的原因主要有日伪军强大、地形不利以及部队指挥意见不统一。
发布于:天津市优配达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