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东野百万大军在中国历史上,绝对是一支无与伦比、战斗力极强的部队。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,提到百万级别的军队,确实非常少见。王莽当年也曾带领百万大军出征配资行业论坛,司马光曾这样形容:“余在道者,旌旗、辎重,千里不绝。”这句话意思是,即便是路上的队伍,也像一道不断延伸的长龙,令人震撼。如果想象一下辽沈大决战时,东野大军南下作战的场景,十几万大军的气势已让人惊叹。而当时,林总指挥的野战部队有超过六十万之众,那时的气势比任何影视剧中的场面都要震撼。
随着日本投降,东北这片富饶的黑土地成为了各方争夺的宝地。这片地区占据了全国70%的工业产值,甚至当时的长春被誉为亚洲第一大城市。从四十年代的一张旧照片就能看出,这座城市在当时的影响力。可见,东北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。
为了巩固东北的控制,毛主席从山东和华东地区抽调了十万精锐部队,投入到东北作战。这支部队是我军进入东北时唯一具有战斗力的野战部队。
展开剩余73%在这期间,东野部队经历了三次重要的整编和发展。第一次,李运昌和曾克林带着热河地区的部队,最早出发从山海关到沈阳。他们一路招募士兵,迅速汇聚了二十万兵力,并形成了「东北人民自治军」。这支部队虽然人数众多,但由于部队来源复杂,其中有不少是刚招募的新兵,战斗力并不强。于是,杜聿明带领的国民党部队,凭借七万人的兵力,迅速攻占辽西走廊,最终打到了沈阳。
东野部队面临了严峻考验,但林总并未气馁,而是着手进行整编。他根据经验,采取了“老带新”的策略,保留老兵的战斗力,同时为新兵提供快速训练。这使得新兵们能够迅速成长,并形成战斗力。随后,东野逐步建立了五支纵队,这五支纵队在东北战场上赫赫有名,素有“东野五虎”之称。为了保障这些纵队的战斗力,林总还加强了后方的训练,成立了多个独立师,协助野战部队作战。
与其他部队不同,东野的野战部队要求所有新兵必须经过两轮严格训练,才能正式加入战斗部队。这使得东野的部队,刚成立时就拥有了非常强的战斗力。例如,辽沈大决战时,东野第十纵队就在塔山地区成功防守,阻挡了廖耀湘的十万精锐部队,展现了东野的独特训练方法。
1947年秋季,老蒋因杜聿明在东北的表现不佳,急忙派陈诚前来挽救局势。而林总趁机对东野部队进行了第二次整编,成立了新的纵队。这一次的整编使得东野的部队实力进一步增强,特别是七纵、八纵和十纵,迅速崭露头角。比如,黄永胜的八纵,成立仅一个月便在辽西杨家杖子战役中大获全胜,歼灭了大量敌军。林总对此非常欣赏,并迅速提拔了黄永胜。
到1948年春,东野部队完成了第三次整编,新增了第五、十一和十二纵队。新的纵队在随后的战斗中大放异彩,钟伟的十二纵便在包围长春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经过多次整编,东野的野战部队共组成了十二个纵队,加上地方部队和其他支援部队,总兵力达到99万。这支庞大的部队不仅具备了强大的战斗力,也成为了东北战场的制胜关键。
东野的百万大军,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庞大,更是在战斗力和训练上堪称精锐。这支部队的崛起,离不开林总一系列精心的战略部署和整编。正是这些部队,最终为解放战争中的胜利奠定了基础。
发布于:天津市优配达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